两百多年前,因为一场大洪水,浏阳永和镇居民到大溪河中取石筑坝,偶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石头,因花纹酷似自然盛放的菊花,人们称为“菊花石”,亦叫做“石菊花”。浏阳当地一位名叫欧阳锡藩的秀才擅长雕刻,把一块菊花石雕成了砚池,这便是早的菊花石雕。从此,永和这个小镇因菊花石雕而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菊花石艺术之乡”。且全球仅浏阳一处原产地,故而又有“全球一”的称号。
明清时代是中国砚文化发展的又一座高峰。从明始,砚台的制作和工艺装饰发生了极大变化,它的功能逐渐由实用为主,转变成强调艺术。明代的砚雕风格端庄厚重,纹饰幽雅精致。清代是砚台制作的辉煌时期,除了前代已有的砚材外,还出现了水晶、翡翠、玉石、漆沙、料器等一些不能研磨的质料,这也是砚台占有者为炫耀身份的需要,因此其成品也多为赏玩之物。清代的菊花石砚是收藏之中的佼佼者,据《故宫博物院院刊》记载:“清代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,其大者近尺半,小者约七八寸不等。”此时的菊花石砚已然成为了宫廷的专属御用贡品,多年后才逐渐在民间流传。
菊花石砚的鉴赏重点,除了精美的雕刻工艺,其关键的鉴赏核心就在于天然的“菊花”。那么,漂亮的菊花是怎么在石头中形成的呢?据科学考证,在两亿多年前,包括浏阳在内的湖南地区还是一片海洋,海底淤泥含有适量的锶、硫、硅、钙和二氧化碳,在淤泥形成岩石的漫长过程中,在一定的条件下,生成矿物天青石和菱锶矿,并以岩石或生物的碎屑为中心结晶,结晶体向四周辐射,如同一根根菊花瓣。正是因为见证了浅海成陆的地质运动,菊花石才显得如此绚烂。
在长年的开采下,今天的菊花石也越来越少,属于当地的限量稀有资源。现在,湖北恩施、江西永丰、山西宁强等地也相继发现了菊花石,但都不及浏阳菊花石品质上乘,加工成艺术品的历史、名气也远不及后者,在很多玩家看来,浏阳大溪河水下的菊花石仍然是至今优质的菊花石。
尤其是浏阳菊花石砚依然是当今极为珍稀的艺术收藏品。虽然今天的人们用砚台研磨书写的机会已经很少,但是浏阳菊花石砚的艺术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,使其独具魅力、熠熠生辉。